持之以恒干 攻坚克难干
发布时间:2018-04-12 点击数:10080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持之以恒、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呈现高开稳走向好的态势。
不久前公布的浙江经济发展“半年报”显示:全省生产总值达23383亿元,同比增长8%,好于预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实现了“半年红”。
按下改革“快进键”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14935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完成8565亿元,增长12.8%,占投资总额的57.4%,增速和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凸显出企业“信心指数”的不断上升。
在瑞安市,投资20亿元的“瑞安吾悦广场”正在紧锣密鼓施工。这个项目在34个工作日内完成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申领、58个工作日内实现了正式开工、91个工作日完成了项目预售许可证的申领。
“与其他城市的同类项目相比,这个项目提前了约6个月时间,是新城控股全国150多个项目中最快的一次。”项目总经理徐建波说,“我们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红利。”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浙江的探索和实践,加速推动一批重大改革落地见效,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活力。
——坚持“刀口向内”,牢牢抓住“最多跑一次”改革“牛鼻子”
以切实增强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为标准,梳理公布两批“最多跑一次”事项,59个省级单位共公布958项,设区市平均公布1002项,县(市、区)平均公布862项。制定实施“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形成了全省统一标准。
全省办事大厅“一窗受理”基本落实到位;联动推进打破“信息孤岛”,59个省级部门、3700多种公共数据初步实现共享;紧扣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大力推动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和在线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施工图联合审查,在环境评价、节能评估、消防设计等领域,推进企业承诺备案制改革,启动建设省市县纵向一体化、横向协同化2.0版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动涉政审批中介机构改革。
——发力供给侧,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
精准发力“三去一降一补”。上半年,共处置“僵尸企业”228家,淘汰690家企业的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整治淘汰“低小散”“脏乱差”问题企业(作坊)9590家,二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83.3%,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0.9%和34.3%,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3%;全省新增5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其中境内A股47家、创历史新高,募集资金892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制定实施企业减负担降成本“新35条”,预计全年再减轻企业负担和成本300亿元;补短板,上半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2.9%,一批交通重大工程建设有序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攻克难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效推进
特色小镇成为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抓手。前两批78个省级创建小镇累计完成投资2117亿元,累计入驻创业团队547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1家。78个创建小镇去年入库税费1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今年1月至6月,税费收入达130.6亿元,是去年全年的81.3%。
大力推进商事登记“证照联办”“多证合一”改革,上半年新增8个部门的11种证照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累计达到16种。积极推动输配电价改革、煤电标杆上网电价改革;制定实施“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改革指导意见,为非独立选址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奠定制度条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挂牌成立,杭绍台铁路PPP项目和杭温铁路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浙江标准”体系;创建湖州、衢州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省社会信用条例(草案)》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一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一项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个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浙江日渐清晰。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新设各类市场主体52.9万户,同比增长14%;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达998户,位居全国榜首。
动能转换“加速度”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浙江明泉工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0项发明专利,参与了该行业全部7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在“金属表面处理装备”细分行业中,“明泉”排名全国前列。
宁波市鄞州区德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工艺技术,缝纫机旋梭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6%,稳居世界第一,由此进入工信部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录。
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市场潜力越来越大……注入了科技创新的新鲜血液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越来越多像“明泉”“德鹰”一样的浙江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了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浙江坚持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坚持倒逼和引领并举,一手抓“破旧”、一手抓“立新”,积极修复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全面振兴实体经济,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浙江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820亿元、10175亿元和12388亿元,分别增长1.5%、6.6%和9.8%,“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
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上半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今年1月至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694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居全国首位。
工业经济贡献明显增强。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7%,为近年来速度最快。
农业总体稳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稳中有进,绿色农业稳步发展。
——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
区域新动能持续强化。扎实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建设深入推进,梅山新区规划建设进程加快,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温州和金义都市区发展迅速,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四大都市区在浙江未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启动规划建设“大湾区”“大花园”,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港口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集聚和转化绿色财富,生态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始终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抓好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发明专利13832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56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新产品产值率达33.6%。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0.7%,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接近50%,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最鲜明特征。
产业新动能快速壮大。推进各产业融合互动、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2%,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068亿元,同比增长18.5%;旅游产业增加值1650亿元,同比增长15.5%;规上节能环保、健康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9.8%和8.9%,均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
——传统动能加速改造升级
制定实施“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绍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今年上半年,列入改造提升试点的10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合计2918亿元,增长4.2%,利润增长24.5%,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60.2%。有色金属加工、造纸、化纤、化工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倍、67.1%、52.4%和30.9%。
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上半年全省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工业机器人6000台、“浙江制造”标准40个,传统制造业走向高新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
“一带一路”排头兵
开放强省加速推进
成功接靠全球最大船“泰欧”轮、成功试靠全球最大40万吨矿船10艘次、集装箱吞吐量持续提升、海铁联运业务快速拓展……上半年,宁波舟山港实现货物吞吐量超5亿吨,继续位居全球第一大港。
今年以来,宁波舟山港不断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全球总航线增至236条,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4.4%,海铁联运班列同比增长82.2%,为浙江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港口支撑。
上半年,省委提出,以国际化为导向,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谋划实施一批最体现浙江资源禀赋、最契合国家战略使命的重大开放举措,加快城市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努力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召开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会、组织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总投资660多亿元的合作项目、成立首期规模50亿元的浙江丝路产业投资基金……在“一带一路”的统领下,浙江凭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气神,全力开辟开放发展新空间;凭借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凭借向东直面“海上丝路”、向西通达“陆上丝路”的区位优势,建起一个个互联互通新平台。
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统筹整合相关国家战略举措和重大平台载体,联动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建设,高水平构筑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持续加大自贸试验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大平台建设力度;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创新“义新欧”班列运行机制,促进“义新欧”班列运行常态化市场化,国际港航物流枢纽、贸易枢纽、产能合作枢纽、新金融服务枢纽和人文科教交流枢纽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企业到境外收购专利技术、设立研发机构、建设营销网络和生产物流基地,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同时积极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对接,引进高端资源,支持浙江开放型经济新发展,并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分布广、数量多、有影响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技术、项目、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上半年,浙江上市公司完成176起并购,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全国领先。同时,浙江还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在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上半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12243亿元,增长19.5%。其中,出口9281亿元,增长13.9%;进口2961亿元,增长41.3%。出口占全国的份额的12.9%,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增长18.0%和12.5%,对俄罗斯、波兰、伊朗等国出口增速达20%以上。
提升发展“含金量”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浙江进一步追求“提升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一以贯之坚持富民强省,突出高质量高效益,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终体现在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老百姓的收入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
——质量效益稳中有进
上半年,我省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62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三产对税收的增收贡献率最大,为63.3%。二产中的制造业税收继续回暖,同比增长19%。
企业效益继续提升。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172亿元,同比增长14.4%。38个行业中有30个实现利润增长或扭亏为盈,占比达79%。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63元,同比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其中,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523元和14184元,分别增长8.2%和8.7%,呈现出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的良好态势。
——生态环境稳中趋好
江河湖泊更清澈。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对劣V类水展开了从污水控源、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到水体修复的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治理。截至6月底,省控劣V类水质断面2个,比上年末减少4个;市控劣V类水质断面13个,比上年末减少14个;县控劣V类水质断面8个,比上年末减少13个。省控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1%,比上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
城乡环境更洁净。上半年,全省改造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厂区建筑面积1866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2893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效明显。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
空气质量更清新。上半年,全省积极推进钢铁、化工、水泥、玻璃热电等行业清洁排放技术改造,有效改善了大气质量。11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81.7%。
——民生保障稳中提升
上半年,我省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保就业等八项民生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的75.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
“除险安居”、治危拆违等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上半年,全省完成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735个,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3.5万人,治理改造城镇危旧房4028幢,拆除新建、修缮加固农村危旧房73967户。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教育方面,重点高校、重点学科以及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医疗方面,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深入实施;养老方面,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新建或调整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1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0200张。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8.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2万人,困难人员就业5.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应保尽保,截至6月底,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9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96万人,比年初分别增加87万人和21万人
不久前公布的浙江经济发展“半年报”显示:全省生产总值达23383亿元,同比增长8%,好于预期,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实现了“半年红”。
按下改革“快进键”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省固定资产投资14935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完成8565亿元,增长12.8%,占投资总额的57.4%,增速和比重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凸显出企业“信心指数”的不断上升。
在瑞安市,投资20亿元的“瑞安吾悦广场”正在紧锣密鼓施工。这个项目在34个工作日内完成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申领、58个工作日内实现了正式开工、91个工作日完成了项目预售许可证的申领。
“与其他城市的同类项目相比,这个项目提前了约6个月时间,是新城控股全国150多个项目中最快的一次。”项目总经理徐建波说,“我们真真切切地享受到了‘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红利。”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浙江的探索和实践,加速推动一批重大改革落地见效,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活力。
——坚持“刀口向内”,牢牢抓住“最多跑一次”改革“牛鼻子”
以切实增强群众和企业获得感为标准,梳理公布两批“最多跑一次”事项,59个省级单位共公布958项,设区市平均公布1002项,县(市、区)平均公布862项。制定实施“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形成了全省统一标准。
全省办事大厅“一窗受理”基本落实到位;联动推进打破“信息孤岛”,59个省级部门、3700多种公共数据初步实现共享;紧扣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大力推动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优化和在线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施工图联合审查,在环境评价、节能评估、消防设计等领域,推进企业承诺备案制改革,启动建设省市县纵向一体化、横向协同化2.0版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动涉政审批中介机构改革。
——发力供给侧,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
精准发力“三去一降一补”。上半年,共处置“僵尸企业”228家,淘汰690家企业的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整治淘汰“低小散”“脏乱差”问题企业(作坊)9590家,二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83.3%,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0.9%和34.3%,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3%;全省新增5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其中境内A股47家、创历史新高,募集资金892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制定实施企业减负担降成本“新35条”,预计全年再减轻企业负担和成本300亿元;补短板,上半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2.9%,一批交通重大工程建设有序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攻克难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效推进
特色小镇成为推进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抓手。前两批78个省级创建小镇累计完成投资2117亿元,累计入驻创业团队547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1家。78个创建小镇去年入库税费1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今年1月至6月,税费收入达130.6亿元,是去年全年的81.3%。
大力推进商事登记“证照联办”“多证合一”改革,上半年新增8个部门的11种证照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累计达到16种。积极推动输配电价改革、煤电标杆上网电价改革;制定实施“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改革指导意见,为非独立选址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奠定制度条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挂牌成立,杭绍台铁路PPP项目和杭温铁路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取得重要成果;实施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浙江标准”体系;创建湖州、衢州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省社会信用条例(草案)》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一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一项项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个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浙江日渐清晰。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新设各类市场主体52.9万户,同比增长14%;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达998户,位居全国榜首。
动能转换“加速度”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浙江明泉工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拥有20项发明专利,参与了该行业全部7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在“金属表面处理装备”细分行业中,“明泉”排名全国前列。
宁波市鄞州区德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凭借先进的工艺技术,缝纫机旋梭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36%,稳居世界第一,由此进入工信部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名录。
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市场潜力越来越大……注入了科技创新的新鲜血液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越来越多像“明泉”“德鹰”一样的浙江企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了转型升级。
今年以来,浙江坚持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坚持倒逼和引领并举,一手抓“破旧”、一手抓“立新”,积极修复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全面振兴实体经济,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浙江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为820亿元、10175亿元和12388亿元,分别增长1.5%、6.6%和9.8%,“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更为合理。
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上半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今年1月至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694亿元,同比增长25.9%,增速居全国首位。
工业经济贡献明显增强。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7%,为近年来速度最快。
农业总体稳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稳中有进,绿色农业稳步发展。
——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
区域新动能持续强化。扎实推进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建设深入推进,梅山新区规划建设进程加快,人才集聚效应明显,温州和金义都市区发展迅速,高端要素集聚、高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四大都市区在浙江未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启动规划建设“大湾区”“大花园”,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港口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集聚和转化绿色财富,生态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始终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抓好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积极培育科技发展新动能。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发明专利13832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356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8%,新产品产值率达33.6%。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0.7%,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接近50%,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最鲜明特征。
产业新动能快速壮大。推进各产业融合互动、业态创新,加快形成以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2%,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068亿元,同比增长18.5%;旅游产业增加值1650亿元,同比增长15.5%;规上节能环保、健康产品、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9.8%和8.9%,均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
——传统动能加速改造升级
制定实施“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绍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今年上半年,列入改造提升试点的10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合计2918亿元,增长4.2%,利润增长24.5%,对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60.2%。有色金属加工、造纸、化纤、化工等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倍、67.1%、52.4%和30.9%。
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大数据+”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上半年全省新增上云企业3万家、工业机器人6000台、“浙江制造”标准40个,传统制造业走向高新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
“一带一路”排头兵
开放强省加速推进
成功接靠全球最大船“泰欧”轮、成功试靠全球最大40万吨矿船10艘次、集装箱吞吐量持续提升、海铁联运业务快速拓展……上半年,宁波舟山港实现货物吞吐量超5亿吨,继续位居全球第一大港。
今年以来,宁波舟山港不断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全球总航线增至236条,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4.4%,海铁联运班列同比增长82.2%,为浙江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港口支撑。
上半年,省委提出,以国际化为导向,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谋划实施一批最体现浙江资源禀赋、最契合国家战略使命的重大开放举措,加快城市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努力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召开浙江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会、组织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总投资660多亿元的合作项目、成立首期规模50亿元的浙江丝路产业投资基金……在“一带一路”的统领下,浙江凭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精气神,全力开辟开放发展新空间;凭借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凭借向东直面“海上丝路”、向西通达“陆上丝路”的区位优势,建起一个个互联互通新平台。
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统筹整合相关国家战略举措和重大平台载体,联动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建设,高水平构筑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持续加大自贸试验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大平台建设力度;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创新“义新欧”班列运行机制,促进“义新欧”班列运行常态化市场化,国际港航物流枢纽、贸易枢纽、产能合作枢纽、新金融服务枢纽和人文科教交流枢纽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鼓励企业到境外收购专利技术、设立研发机构、建设营销网络和生产物流基地,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同时积极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对接,引进高端资源,支持浙江开放型经济新发展,并充分发挥海外侨胞分布广、数量多、有影响的优势,大力推动企业、技术、项目、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上半年,浙江上市公司完成176起并购,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全国领先。同时,浙江还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在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上半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12243亿元,增长19.5%。其中,出口9281亿元,增长13.9%;进口2961亿元,增长41.3%。出口占全国的份额的12.9%,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增长18.0%和12.5%,对俄罗斯、波兰、伊朗等国出口增速达20%以上。
提升发展“含金量”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浙江进一步追求“提升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一以贯之坚持富民强省,突出高质量高效益,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终体现在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老百姓的收入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
——质量效益稳中有进
上半年,我省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62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三产对税收的增收贡献率最大,为63.3%。二产中的制造业税收继续回暖,同比增长19%。
企业效益继续提升。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172亿元,同比增长14.4%。38个行业中有30个实现利润增长或扭亏为盈,占比达79%。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63元,同比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其中,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523元和14184元,分别增长8.2%和8.7%,呈现出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的良好态势。
——生态环境稳中趋好
江河湖泊更清澈。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对劣V类水展开了从污水控源、污水处理、污泥清理到水体修复的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治理。截至6月底,省控劣V类水质断面2个,比上年末减少4个;市控劣V类水质断面13个,比上年末减少14个;县控劣V类水质断面8个,比上年末减少13个。省控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1%,比上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
城乡环境更洁净。上半年,全省改造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厂区建筑面积1866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2893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成效明显。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
空气质量更清新。上半年,全省积极推进钢铁、化工、水泥、玻璃热电等行业清洁排放技术改造,有效改善了大气质量。11个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81.7%。
——民生保障稳中提升
上半年,我省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保就业等八项民生支出合计占财政支出的75.6%,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
“除险安居”、治危拆违等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上半年,全省完成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735个,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3.5万人,治理改造城镇危旧房4028幢,拆除新建、修缮加固农村危旧房73967户。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教育方面,重点高校、重点学科以及优势专业、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医疗方面,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双下沉、两提升”深入实施;养老方面,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新建或调整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1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10200张。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8.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2万人,困难人员就业5.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应保尽保,截至6月底,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98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96万人,比年初分别增加87万人和21万人